在江蘇省徐州市沛縣的楊屯鎮洪福灣家庭農場,水質監測、液位控制、開關增氧設備……這些原本需要走到塘口才能完成的工作,現在通過手機或電腦就能輕松完成。
走進該農場的監控室,記者看到有6個高清顯示屏,通過顯示屏可以清晰地看到魚池的情況,農場負責人王傳亞正通過漁業管理信息系統平臺察看魚池的情況。“你看,通過視頻攝像頭,可以看得一清二楚。點擊鼠標還能將探頭360度*旋轉,不需要人工巡查,就能準確、詳細地了解魚池的情況。”王傳亞告訴記者,隨著管理信息系統平臺的逐步完善,傳統養殖業嫁接了現代技術,漁業管理邁進了“智能化”時代。
洪福灣家庭農場位于楊屯鎮水產科技園內,該園區核心區占地面積3000畝,分為科技服務區、休閑漁業區、設施漁業區、名特漁業區、水生植物種植區五大功能區。“近年來,我鎮緊緊抓住黃河故道二次開發的機遇,積極推進水產科技園東擴工程,目前該項目正在積極推進。水產科技園配套了互聯網管理系統,是黃河故道綜合開發智慧農業重點項目,嘗試精養南美白對蝦、河蝦、大閘蟹、中華鱉等特色水產品,在養殖設施上采用物聯網和工廠化養殖,闖出了水產養殖的新路子。下一步,我們將加大力度,著力把楊屯鎮水產科技園打造成國內*的現代漁業示范區。”該鎮副鎮長王存勝說。
“漁業的智能化管理屬于農業物聯網技術,它是將網絡技術、感應技術、應用開發技術結合,及時采集空氣溫濕度、光照強度、二氧化碳濃度等環境信息,通過有線和無線方式發送給中央監控器,并以直觀的圖表和曲線方式將數據顯示給用戶,用戶可以根據生產需要設置執行設備的自動調控條件。”王傳亞解釋道。采訪時記者看到,池水的PH值、溫度的變化等都顯示在屏幕上。“一旦這些數據變化超出了設定的正常范圍,系統就會自動發送短信提醒監測人員。”據王傳亞介紹,水池內的傳感器會把水質的實時監測情況及時反饋,管理人員只要坐在辦公室用電腦或手機登錄一個固定的IP地址就能進行監管。一旦發現問題,能夠及時自動處理或迅速通知相關人員。
“物聯網技術用到漁業上成本是不是特別高呢?”記者問。“現在物聯網技術的投入資本屬于項目投入,投入使用后我們為漁民進行平臺建設,從生產、管理、遠程控制、預警預防等,每一步都可以讓漁民明明白白。從長遠來看,這種投入是有意義的。”王傳亞說。據測算,使用物聯網智能控制管理系統養魚后,可節本增效20%左右,畝均可增收1000元以上。
“以前養魚都是靠經驗,再悶熱的天氣也要在魚池邊守著,還要不定時地取些池水回來化驗,做不到實時監控,現在用上物聯網技術更科學有效了。”農場工作人員殷召華說。